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立达学院师生在龙华烈士陵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4月2日,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代表80余人,前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开展“铭记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纪念馆、参与互动体验、开展现场教学等形式,带领青年学子追思先烈事迹,汲取奋进力量。
展馆探访:在史料长河中触摸信仰温度
师生重点参观了龙华烈士纪念馆核心展区“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在“信仰的奋斗”展厅,一封俞秀松1920年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时写的家书令大家深受触动:“‘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这句话力透纸背,让我看到百年前青年党员纯粹的革命初心。” 展馆重现1927至1937年龙华监狱关押共产党人的场景,配合《囚车上的婚礼》《狱中党课》等情景剧全息投影,再现蔡博真、伍仲文、汤景延等烈士在铁窗下坚持斗争的历史片段。当走到陈延年烈士展区时,3D复原的刑场就义场景与《觉醒年代》影视片段交叠播放,2024级视传专业金倪婷在观后笔记中写道:“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先烈们用巨大牺牲换来的,激励着我珍惜当下,在新时代勇敢逐梦、奋勇前行,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
文物对话:从遗物密码解码精神基因
在“初心守护”文物特展区,师生解锁了龙华二十四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一件冯铿烈士血迹斑斑的羊毛背心,透露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的残酷;一张泛黄的《布尔塞维克》报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地下斗争的智慧。讲解员在展台前开展现场教学:“这部修复的电台曾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它不仅是情报工具,更是共产党人‘人在电台在’忠诚品格的物证。”
精神传承:在历史现场激荡青春回响
活动中,讲解员以陵园内安葬的1700余位不同时期英烈为例,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赓续:“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变的是历史方位,不变的是忠诚信仰。新时代青年更需以英烈精神校准人生坐标。”与此同时,学院老师也通过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同学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此次实践教学依托龙华烈士陵园的历史情境化展陈,将师生带入1927年龙华监狱的悲壮岁月。在目睹冯铿烈士血迹斑斑的羊毛背心、触摸李白烈士修复的发报机时,龙华二十四烈士“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信仰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师生在“时空邮局”书写致英烈的信笺,在“丹心碧血”纪念碑前诵读《龙华魂》,在数字献花墙汇成“英雄木棉”红色浪潮,让“龙华精神”从历史记忆升华为青年担当,引领学子在革命者用生命铸就的精神坐标中校准人生航向,筑牢守护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自觉。
实践教学后,部分学生的感言:
厉嘉妮(24视传6班):今日参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仿佛踏入一部凝固的革命史诗。陵园内松柏苍翠,纪念碑巍然矗立,镌刻着“丹心碧血为人民”的题字,在国祭乐声下更显庄重肃穆。最让我震撼的是展馆中演绎的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影片,年轻热烈的生命,走向刑场,铁链能锁住身躯,却无法锁住理想,以文艺意象将牺牲的壮美永恒定格,向死而生。站在长明火前,火焰跃动如不灭的英魂。这些文人将士并非天生战士,却在民族危亡时选择以生命为火种,点燃希望。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革命精神,不仅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更是知识分子的清醒、文人的气节与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今日的我们,唯有在传承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方不负这碧血丹心。
刘瀚泽(24计科1班):走进龙华烈士陵园,松涛阵阵似低语。驻足于"丹心碧血为人民"的浮雕前,那些定格在二十多岁的鲜活面容直击心扉。玻璃展柜里褪色家书上的斑驳字迹,依然能触摸到百年前炽热的理想温度。最令人震颤的是刑讯室遗址,铁窗透进的阳光斜照在斑驳墙面上,仿佛与当年就义者最后的目光重叠。当《国际歌》旋律在无名烈士墓前响起时,忽然懂得: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千万人用生命刻进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这片土地上的春风,永远带着英雄血沃中华的芬芳。
董宇晨(24视传15班):龙华烈士陵园内肃穆庄严,纪念碑与就义树遗址令人震撼。展馆中泛黄书信与镣铐无声诉说着先烈以血荐轩辕的壮烈。抚摸着历史的痕迹,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留下的余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份和平,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他们的期望与梦想。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怀着觉醒之心,像珍视生命一样守护这用先烈生命点燃的火种。将英雄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它在新时代的广阔天空中永续传承,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